按月配资交流 学术动态 | 南方医院龙浩团队启动垂体
学术动态按月配资交流
神外前沿
神外前沿讯, 近日,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龙浩团队在 Frontiers in Neurology (影响因子2.7,JCR分区Q2)发表了关于垂体干预治疗癌痛的术式演变及机制研究的文章。
该研究,系统阐述了 垂体切除术(hypophysectomy) 、垂体神经腺溶解术(pituitary neuroadenolysis)和 垂体放射外科(pituitary radiosurgery)在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中的历史演变、临床效果及潜在机制。
同时,该研究团队正在开展“ 垂体-下丘脑放射调控治疗难治性疼痛”的前瞻性注册临床研究。
作者团队
Yuchen Hu, Wanghao Zhang, Zijian Chen, Xiaoyan Wu, Shuaishuai Xue, Yangqi Mao, Peiyao Yi, Jiezuo Wei, Dadi Qian, Xingqin Wang, Peidong Zhang, Hao Long
展开剩余75%背景与现状
1.难治性癌性疼痛:在肿瘤晚期接受姑息治疗的患者中,80%-90%伴有严重疼痛,其中约30%患者对阿片类药物和辅助镇痛药无效,亟需替代疗法。
2.现有疗法的局限性:鞘内药物输注系统(IDDS)费用昂贵、需要频繁维护、植入物并发症较多;其他疗法如椎体成形术等仅适用于特定适应症,目前缺乏高效安全的普适性方案。
3.垂体干预的发现:古老的垂体切除术最初用于激素敏感性肿瘤的治疗,但意外发现其显著镇痛效果,曾经一度成为难治性癌痛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。
垂体干预治疗癌痛的三阶段演变
历史发展与临床效果
1. 垂体切除术(1950年代)
• 发展:早期经颅入路因高并发症(如尿崩症、脑脊液漏)逐渐被经蝶入路取代。
• 疗效:初始疼痛缓解率84.6%,长期缓解率75.8%,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(垂体功能低下17.5-92%)。
2. 垂体神经腺溶解术(1970年代)
• 技术改进:通过酒精注射破坏垂体,减少创伤。
• 疗效:初始缓解率84.8%,长期缓解率80.2%,并发症显著低于垂体切除术(垂体功能低下17.6-80%,脑脊液漏0.7-20%)。
3. 垂体放射外科(2000年代以来)
• 优势:无创、非侵入性,安全性高(垂体功能低下0-14.3%,无脑脊液漏),起效快(48-72小时内迅速起效),效应持久(缓解持续6-12个月,部分病例永久性效果)。
• 疗效:初始缓解率95.9%,长期缓解率73.5%。靶点及剂量优化可提升效果。
• 垂体放射外科可以出现迅速而持久的止痛效果,并发症低,有良好的应用前景。
垂体干预三阶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
镇痛机制假说
1. 肿瘤消退:部分激素依赖性肿瘤缩小可能缓解疼痛,但非唯一机制(疼痛缓解与肿瘤消退不完全相关)。
2. β-内啡肽效应:垂体破坏后,脑脊液中β-内啡肽短暂升高,可能介导短期镇痛,但无法解释长期效果。
3. 激素变化:ACTH、TRH、血管加压素(VP)等在脑脊液中显著波动,可能与镇痛相关。
4. 下丘脑作用:损伤或刺激下丘脑可能通过中枢疼痛调控网络(如PVN核团)抑制痛觉传递。
5. 神经内分泌放射调控假说:放射外科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-垂体轴激素(如催产素、加压素)的分布,影响疼痛感知。
疼痛缓解机制示意图
未解问题与未来方向
1. 短期与长期机制:为何术后数小时即能缓解疼痛?为何镇痛效果可长时间维持?
2. 最佳靶点与剂量:如何优化放射外科治疗的靶点及剂量以最大化疗效、最小化副作用?
3. 疼痛类型差异:不同癌痛类型(如骨转移痛、内脏痛)对治疗响应是否存在差异?
多项研究提示,止痛效果与是否出现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和是否导致后叶损伤(尿崩)均无相关性。垂体放射外科治疗癌痛并不依赖于垂体毁损效应,而可能是一种新的 “ 放射调控(Radiomodulation) ”机制。
本项研究认为,“ 垂体-下丘脑放射调控”可能是一种高效且安全性高的疼痛治疗新方式。
神外前沿-中国神经外科新媒体; 投稿邮箱:shenwaiqianyan@qq.com(恕不接收一稿多投,投稿后作者不可审改稿,神外前沿自行修改并择期发布);任何媒体、网站等机构如需转载或引用按月配资交流,须获得书面授权。
发布于:北京市